马可瓦尔多
“生活是意外之喜,生活是弄巧成拙。生活是我等的人没有来,但你来了,好像也不错。只要我能拥抱世界,那拥抱得笨拙又何妨”
第一次接触卡尔维诺是在高三的一次阅读理解中,文章选自《树上的男爵》。“生活在树上——始终热爱大地——升入天空。”从那时起,我便被卡尔维诺的浪漫深深吸引。《马可瓦尔多》依旧延续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,还带有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,用浪漫的手法书写现实。
它的浪漫在于作者的叙述将我带入马可瓦尔多眼中的世界。就像书中所写:“从远方吹进城的风,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,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人才会察觉得到。”“就像经历了数月干旱的农民,他们单听见几滴雨声,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,会高兴得手舞足蹈,可在整座城里,就只有马可瓦尔多一个人是这样。”这让我想起鲍勃·迪伦的话:“有些人能感受雨,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。”我有一位朋友,他常跟我说学校里哪的花开了,能说出每一棵树的名字,还会随身带着透明盒子抓蜘蛛。那时我常因学业烦恼,每次和他一起放慢脚步观察大自然,都觉得十分美好。我常想,他为何如此纯粹,如此看重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?或许就像《小王子》里写的:“正因为你对他付出的时间使它变得如此重要 ”
书中这样描述马可瓦尔多:“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,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,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压扁的无花果皮,是不会被他注意到的,不会被他作为思考的对象,通过它们,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,心里的欲望,自身存在的渺小。”即便现代文明几乎将所有人无情淹没,马可瓦尔多却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,默默驱赶着城市生活投射的黑暗。他会在酷热夜晚躺在公园长椅上,枕着喧嚣入眠;也会出于好奇,尾随着猫走进猫的世界。他用那双不太适应城市生活,却敏锐明澈的眼睛,发现了“季节的变化,心里的欲望和自身存在的渺小”。他的生活麻烦不断,却也惊喜连连。正如科塔萨尔所说:“生活,本该是日复一日的奇迹。”生活,也是接连不断的惊喜。昨天跑步时,我跟在一条柯基后面,它加速我就加速,它减速我也减速,它还时不时回头看我,十分有趣。今天开盲盒,我开到一张电影票——《阳光照耀在青春里》,晚上准备骑车去 5.4 公里外的电影院观影。
最近我有所反思:小时候读经典文学作品,很难感受到书中世界,也不太理解角色,那些内容与我相距甚远。后来开始阅读哲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书籍,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它们为我认识世界、认识自己提供了全新视角。当生活中遇到困惑,我总试图在这些书中寻找答案,踏上了所谓寻求真理的道路,追寻自我,沉迷于抽象的哲学心理学理论,却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,书中的一切不过是我的颅内高潮。一个人,如果在精神成长过程中有缺陷,比如成长中缺失父母抚爱、爱情中受伤害、友谊中遭背叛,或是社会化失败、无法融入象征系统,那他一定会在某种哲学话语中找到想像性的解决方案。但这个方案与真理无关,充其量只是语言治疗。在知乎看到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:“而最后有一天你会发现,你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哲学,而是父亲的鼓励、母亲的安抚、朋友的拥抱、爱人的亲吻、他人的认可与你对自己的原谅。你得不到,所以你以为你爱的是哲学,是真理,但其实只是因为你痛苦,你想说出来你的痛苦。”
马克思·韦伯说:“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。”我们寻求意义、寻找答案,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让自己暂时心安的理由。倘若这种追寻缺少真实经历,当下信服的观念,将来必会动摇。过于向内求总会引发虚无主义的狂欢,这需要扎扎实实的生活来解救。当代人常感到焦虑痛苦,就是因为向内探索过多,向外探索过少,痛苦才被无限放大。但如果我们将思考投向外部,去体验生活点滴快乐,脚踏实地,也许就能从无意义的伤感中解脱出来。
感受生活、感受生命,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途径。就像卡尔维诺的作品,那些触动我们的文字,正是内心深处生命情感的呼唤。
它的现实在于作者不会迎合读者幻想。每当我沉浸在作者编织的虚幻世界,期待马可瓦尔多的生活越来越好,能获得纯粹的快乐与充实,作者就会用荒诞笔法戳破这个泡泡,让我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幻想。马可瓦尔多并不纯粹,他也有市井小人的特点;生活也并非诗意满满,同样充满一地鸡毛。这样的描写才是真实的。别被太多鸡汤误导,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、惊喜快乐?我们在平庸无聊的生活中追求一点精神浪漫,但生活的压力又让人不得不现实起来。吃饱肚子、改善生活、追求世俗的成功,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精神世界的充盈。